top of page
作家相片黄健壹

我们需要怎么样的美术课本——浅谈马来西亚的美术课本内容设计

文章发布于Special Column专栏


作者:黄健壹

马来西亚辅南小学美术主任



作为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课本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教材,除了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更要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一本好课本,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还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思路,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堂好的美术课。



自2017年马来西亚启用小学课程标准(KSSR)修订版,由一年级开始使用,逐年淘汰旧课纲,并于2022年完成循环,一年级至六年级也都使用依据新课标所编订的课本。根据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美术教育的宗旨是透过美术教育培养出身心和谐、有批判思维能力、创意及创新、还有能包容及欣赏各种文化的美的学生。反观课本的编排,似乎很难达到该宗旨。课本中所罗列的知识点不够深入浅出,且满满的知识点并不能完整地引导孩子思考为何要运用这样的技法来创作,也不理解为何作品要这样的造型。


身为美术教师,马来西亚的美术课本设计一直是我所关注的。在比较各个年级的美术课本后,我发现课本的课题都围绕着技法及作品进行设计。课本每一页的第一页都尝试创造一个学习情境。但在情境之中,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要学的技法。以五单元二举例(如图),左边第一页面的老师在向同学们介绍一幅结合了绘画与马赛克的壁画。 这之后,接下来的两页内容直接介绍了三种绘画技法及什么是马赛克。接着便是一系列创作一幅马赛克海龟的示范图。在我看来,这样的编排除了教会学生有关绘画和马赛克的知识点以外,并不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除此之外,课本里设计的提问也多是围绕着技法和知识点。例如,五年级单元一最后的讨论区,仅有一个提问:“美术馆中的《马六甲红屋》属于哪一种透视图?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封闭,且不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课本的编者可在该提问的基础上多增加几个问题。如: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使用该种透视图进行创作?如果使用另一种透视图创作,作品会产生什么变化?这样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关注《马六甲红屋》这幅作品创作者的意图,还能让学生对其他透视技法产生兴趣,进而尝试想象或创作。


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我认为课本在设计及编排中,需使用具有引导性的表述方式,让学生在创作前进行思考和判断,而非简单直接的讲解技法和创作过程。编排内容除了单纯的技巧层面,还需要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而不是罗列各种知识点。倘若知识点太多,可在某些部分引导学生自行查找搜索资料。课本也需要加入许多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教育包含“美术”与“教育”两大因素,侧重不同,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也不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一书中提到,侧重于“教育”的美术教育,是利用美术的独特属性来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侧重“美术”的美术教育,则是为传承美术这一文化而展开的教育。依照“培养出身心和谐的学生”这一宗旨来看,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属于前者,而课本编排似乎更倾向于后者。


相比从前,马来西亚的美术课本设计已进步很大。课本从编排到印刷出版使用,横跨了好几年的发展。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课本的编写除了要符合新时代的需求,以达到小学美术教育的宗旨,更要有前瞻性,适应未来时代发展。




作者:黄健壹(马来西亚)

审核:邓暘、倪雪


声明:文章版权归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国际事务部所有。未经允许,请勿复制、转载、采集本站任何文章和页面。文献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名字及该文的网页链接,感谢!



290 次查看1 則留言

1 commentaire


cpinglai
21 mai 2022

nice article!!

J'aime
bottom of page